天猫欧若拉汽车清凉罩价格还有欧若拉汽车

本月初英伟达推出了GeForce RTX 3080 Ti新显卡,凭借着相较于GeForce RTX 3090仅略差3%的游戏性能,但是却便宜了整整3000元的建议零售价而成为性价比极高的旗舰级游戏显卡。

作为核心AIC厂商,影驰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GeForce RTX 3080 Ti的非公版产品——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影驰的“星曜”系列在外观设计上偏向年轻闪耀的风格,主要面对时尚炫酷的DIY玩家,产品线的定位在影驰显卡家族中定位于中高端。这款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的规格可以参考下表:

显卡外观及灯效

影驰的星曜系列显卡打出了“用星曜,更闪耀”的口号,因为其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是上盖和背板接受私人定制图案,可以让你的显卡绝对的独一无二,充分的展示个人风格。

另外,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的水晶切割状的透明亚克力罩也让充分展示了其闪耀的特点,特别是在RGB灯光的加持下,多彩的光线经过水晶切割状的透明亚克力罩的无规则折射会形成非常绚丽的效果。

说起RGB灯效,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在这方面也做到了充分的兼容性,均支持四大板厂灯控软件调节,实现灯效同步的效果,当然,最好还是用影驰Aurora Sync灯控软件、影驰全新Xtreme Tuner魔盘来调节是体验最好的,并且该卡还附送有12V VRGB的同步线。

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的风扇也颇有特点,风扇是3个90mm规格的大风扇,均具有11片扇叶,扇叶做了三折设计,据称是经过空气动力学测试的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加强散热效果。

该卡侧面的挡板默认是三槽的,这样可以增加显卡安装的稳固性,不过考虑到玩家机箱的多样化,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还附赠了可更换的双槽挡板,增加与机箱的兼容性,挡板一面做了充足的镂空设计,等于是加大了出风口的面积,增加散热效果。

此外,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的供电接口也进行了金属强化,增加供电的稳定性,供电接口是双8Pin的,并且显卡背部设计有外接电源连接指示灯,当外接供电连接正确,正常供电,则白灯亮起,反之则红灯亮起,提醒玩家检查供电。

显卡拆解:6根6mm热管,共20相供电

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的散热器采用了大面积的镀镍纯铜底座,全面覆盖GPU核心和显存部分,显存位置对应的部分都有导热硅胶贴,让这些发热大户的热量能及时传到热管进而分散到大量的散热鳍片上,热管一共有6根,均是直径6mm的规格,并且全部镀镍处理,美观的同时也可以防止日久使用出现氧化。

该卡采用了非公版的PCB,并且非常独特的是PCB采用了部分镂空设计,这样风扇的风流能更好的通过PCB,减少风压反弹效应,带来更好的散热,这一设计较为少见,非常有特色。

在PCB上可以明显的看到GPU核心,上面涂有乳白色的硅脂与散热器的镀镍纯铜底座相连,核心周围有12颗显存颗粒环绕,均为美光的OYT77-D8BWW显存。这是美光的GDDR6X显存,单颗1GB容量,位宽32bit,12颗一共组成12GB的容量、384bit位宽。

供电方面,可以看到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一共是20相供电,MosFET和供电的PWM控制器均是来美国芯源系统(MPS)的,供电的PWM控制器一共有三颗,一颗MP2884A在正面,另外还有一颗MPS的MP2888A和一颗MP2886A在背面。

测试部分

通过GPU-Z可以看到,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显卡的基础频率为1365MHz,Boost频率为1710MHz,相比公版OC了45MHz,显存等效数据速率为19Gbps。

此外,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的默认温度上限是83摄氏度,玩家可以选择向上解锁到91摄氏度,功耗上限默认为350W,玩家可以选择向上解锁到最大380W。

测试平台

测试平台如上表所示,处理器为Intel Core i7-11700K,主板是微星MEG Z590 ACE主板,内存是2条16GB的芝奇皇家戟DDR4-3600内存组成的32GB双通道配置,并且在BIOS中打开XMP让内存运行在3600MHz的频率,同时在主板BIOS中打开Resizable BAR的支持,其他均采用默认设置。

基准性能测试

我们以3DMark作为显卡基准性能测试,测试项目包括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以及Port Royal六个项目。其中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三个项目分别测试的是显卡在DX11游戏中的1080p分辨率、2K分辨率和4K分辨率下的性能指数,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两个项目则是显卡在DX12游戏中的2K分辨率和4K分辨率下的性能指数,Port Royal是测试的显卡实时光线追踪的性能指数,具体成绩见下表,表中所列成绩均为3DMark显卡单项的得分

新发布的RTX 3080 Ti相比之前的RTX 3080在规格方面提升了很多,不仅CUDA数量增多,显存位宽和带宽也增大,通过测试来看,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相比RTX 3080公版平均性能提升幅度约为12%。

游戏性能测试

RTX 3080 Ti瞄准的是4K分辨率下的游戏环境,并且具有很好的光线追踪性能和DLSS这项技术,所以本次游戏测试均选择4K分辨率且在预设最高画质的情况下将光线追踪效果开至“高”,支持DLSS技术的均开启DLSS,支持DLSS 2.1的均开启至“性能模式”(所测游戏中,除了《尘埃5》其他几款游戏均支持DLSS技术)。

此外默认不是全屏的手动改为全屏,默认开启了垂直同步的手动关闭垂直同步,除以上所述之外其他选项均为默认设置,且均采用游戏自带的Benchmark输出结果如下:

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的游戏性能是相当强劲的,《看门狗:军团》是属于次时代非常吃硬件的单机大作了,但是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仍然可以在4K分辨率、最高画质、高级光追效果下借助DLSS达到69帧的流畅度。

同时,像《光明记忆benchmark》、《边境benchmark》这两个测试程序由于是专为光线追踪效果打造,画面中有大量的额光线追踪效果渲染,对显卡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而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也在极致的设置下达到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最后对于《地铁:离去(增强版)》这样的初代光线追踪效果游戏,尽管更新版增加了很多光线追踪效果,该卡也可以轻松的跑到100帧以上的流畅度,毫无压力。

温度测试及噪音表现:满载72.2摄氏度

我们的显卡散热测试均在裸机状态(如果安装在机箱内,GPU温度会高出5℃左右)下进行测试,本次测试时环境温度约为25.7℃。待机温度是开机以后记录10分钟,满载温度则是完成3DMark Time Spy压力测试后记录下,数据通过GPU-Z的Log to File功能记录,以下为温度测试曲线。

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具有风扇待机停转的功能,所以待机状态下全靠被动散热。经过十分钟的待机测试,从开始的32.7摄氏度上升到41.8摄氏度左右,仍然属于很清凉的范畴。满载状态下,最高温度仅仅才只有72.2℃,对于RTX 3080 Ti这颗大核心来说,属于非常好的满载温度表现了。

噪音方面,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的风扇待机停转功能让它在待机状态下完全无任何噪音,满载状态下,风扇最高转速1837RPM,并不算大,而且就听感来说,也没有风噪很大的感觉。

功耗测试:满载平均338W

通过我们专用的显卡功耗测试仪器,可以分别精确地测量显卡PCI-E、外接电源接口瓦特数,显卡最大功耗在3DMark Time Spy压力测试中获得,待机功耗则是在进入系统后记录1分钟取平均值。

经过测试,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的待机功耗平均为22W,满载功耗平均为338W,峰值功耗到过354W,搭配电源的话,考虑到CPU等平台其他部件的功耗,建议850W的电源起步,当然,如果你预算允许,我们推荐搭配1000W起步的电源会更好。

超频性能测试

将功耗上限和温度上限解锁到最高之后,经过多番手动超频尝试,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最终在核心频率+90MHz,GDDR6X显存数据速率+2Gbps下完成超频。这个状态下,该卡能顺利通过3DMark的FireStrike项目测试并且分数最高, 此时该卡的Boost频率为1800MHz,显存等效频率为21Gbps。这张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在超频状态下运行3DMark FireStrike项目的GPU得分与默频状态下GPU得分的对比如下表所示。

时至今日,显卡的超频能力都极为有限,RTX 3080 Ti这颗大核心本身的超频幅度也有限,加上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出厂已经预超频了,所以可超频的幅度并不多,最终经过手动超频可以获得3.4%的性能提升,考虑到其带来更高的功耗和温度,还是建议玩家默频运行就可以。

总结

影驰GeForce RTX 3080 Ti星曜OC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其水晶切割状的透明亚克力罩的设计,配合上其大面积的RGB灯光,该卡在通电点亮的时候非常的闪耀,甚至可以把整个机箱内部都照亮出RGB的灯光效果,同时上盖和背板接受私人定制图案,也让其具有充分的可定制性,充分的展示个人风格。

该卡在兼容性方面的用心也非常不错,比如灯光支持四大板厂灯控软件调节,实现灯效同步的效果,并且还附送有12V VRGB的同步线。挡板出厂是三槽的,这样可以增加显卡安装的稳固性,而考虑到兼容性也附赠了可更换的双槽挡板,并且挡板一面做了充足的镂空设计,增加散热效果。

此外,PCB的镂空设计,经过空气动力学测试的11片三折设计扇叶,也是增加散热效果,同时还别具特色。用料方面,供电接口进行了金属强化,散热器采用了大面积的镀镍纯铜底座,6根6mm规格的热管,且均进行了镀镍处理,这些设计不光让其散热有保障,而且也保障了长久使用的稳定性。

 

大型汽车集团+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的组合我们见得多了,比如通用+Cruise Automation、福特+Argo.AI,但Aurora在创办短短一年后,在一天之内先后拿下大众、现代这两家分列德国、韩国最大的汽车集团,显示出Aurora团队强大的技术实力。

大众集团首席数字官Johann Jungwirth今天公开表示:“这支团队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动驾驶团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那样的进展,it’s just amazing! ”Jungwirth作为整个大众集团的管理层之一,想必也接触过不少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另一方面,全球至少有5个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动驾驶团队,Aurora到底强在哪里?

Aurora一共3位:CEO Chris Urmson(左)做过Waymo项目的CTO,他2009年追随斯坦福(Stanford)大学自动驾驶团队加入谷歌的时候Waymo还没拆分独立,隶属于Google X登月项目。他个人也拥有卡耐基梅隆(CMU)大学机器人方向的博士学位;首席产品官Sterling Anderson(中)以前是特斯拉Autopilot项目负责人,因为出来创办Aurora带了太多Autopilot团队旧部还和特斯拉发生过诉讼纠纷(随后双方和解),拥有麻省理工学院(MIT)机器人方向的博士学位;CTO Drew Bagnell(右)之前是Uber自动驾驶团队感知负责人,Jungwirth评价他是全球Top 5的机器学习感知领域专家,也拿到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博士学位。

Stanford、CMU和MIT是美国自动驾驶业界名副其实的三大黄埔军校,长期以来为工业界输送了大量的学术人才。而Aurora三位创始人除了出身三大名校,又分别在Google、特斯拉和Uber三家业内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历练,都是自动驾驶领域长期的行业观察者与顶级一线研发专家。

所以Aurora自成立以来就备受瞩目,但在与特斯拉的诉讼爆发后,这家公司变得行事低调,不再公布业务进展和融资信息。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今天与大众和现代的合作就是明证。

以下是官方公告中的亮点:

 

大众将与Aurora联合研发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推出「移动即服务」(Mobility-as-a-Service,MaaS)自动驾驶车队。

 

 

合作的核心集中在为自动驾驶汽车开发软硬件解决方案和出行服务

 

 

当双方联合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达到一线城市要求的成熟度与安全水平时,该系统将集成至大众集团所有品牌中(包括大众、奥迪、西雅特、斯柯达、宾利、布加迪、兰博基尼、保时捷、杜卡迪、大众商用车、斯堪尼亚和MAN),覆盖不同的产品形态,包括自动驾驶轿车、班车、小心货运车和卡车等

 

德国大众总部的工程团队、大众硅谷未来中心的团队已经与Aurora团队合作了6个月之久,双方自今年年初就开始接洽,旨在将Aurora的自动驾驶系统,包括传感器、软硬件,例如机器学习技术和AI技术集成到大众汽车平台中去。

反过来说,大众这种体量的玩家,即使在寻求与创业公司合作时,也会更看重技术背景深厚的团队,而不那么在意资本因素。Jungwirth说大众正在为Aurora的软件工程工作、组件和许可支付费用,不过他拒绝进一步说明。

可以确定的是,尽管大众对Aurora很感兴趣,但双方并不存在投资关系:“长远来说,可能只有少数公司会扮演制定标准的角色,并研发一套可以交付到许多OEM的自动驾驶系统,我个人认为它们(Aurora)将是其中之一。” Jungwirth表示“到目前为止,Aurora还没有开放外部投资,我们对此非常开放且兴趣浓厚。这就是我现在可以说的。”

有前谷歌Waymo团队CTO做CEO,Aurora上来就要做L4/5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你在大众旗下的品牌上常见的那种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跟Aurora没关系,Aurora不会研发需要人工接管的、L4以下的自动驾驶技术。“Aurora研发的实际上是一个「驾驶员」,而不是「驾驶员辅助系统」,我们对如何研发一款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有深刻的理解。” Chris Urmson告诉媒体。

双方的目标是到2021年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规模量产。大众准备在今年年度前发展一支规模达到两位数的自动驾驶车队,其中一半在硅谷测试、一半在德国总部测试。然后到2019年使得车队规模达到三位数,2022年更进一步,以期实现2021年在2-5个城市推出自动驾驶车队共享服务试运营的目标。

至于和现代的合作,尚未达到到类似大众那么深入的阶段。现代与Aurora的合作将会把后者的自动驾驶系统整合到现代汽车中,最先会在测试项目和中国的某些试点城市定制开发和推出相应车型,但公告中没有更详细的说明。

有趣的是,在去年4月接受采访时,三位创始人都特别强调Aurora不会被大集团收购。与大型OEM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输出技术才是Aurora的根本。足够精锐的团队+大型OEM战略合作,Aurora会不会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变量?

我是36氪汽车小组记者郑晓康,关注特斯拉、无人驾驶、新能源车、车联网、出行及后市场,欢迎直接与我联系,微信: